郑华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6824207707712791&wfr=spider&for=pc

城址变迁,北京建都八百余年

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北京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其规划设计可谓是中国古代都城之集大成者,从辽南京(陪都)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从而形成了古都北京独特城市形态和文化积淀。

古都北京的城址在历史上变化不大,这里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了4个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址地图,形象和直观地呈现出北京城址的历史变迁。

北京城址变迁(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年,金朝将都城迁至辽南京,是为金中都。金中都参照了宋代汴梁(今开封)的形制进行规划。金中都建成不到年后,为蒙古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金中都复原图(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金中都呈宫城、皇城、大城三重城垣相套的格局。金中都的皇城位于大城的中央(略偏西),宫城位于皇城中央偏东,宫城的南北中轴线成为全城的主轴线。该中轴线后来成为明清北京城外城西墙的一线(即今广安门滨河路一线)。金中都的所有城市功能,基本上都是据此轴线分布的,这是对中国古代“择国之中立宫”的都城传统的继承。

金中都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都城墙周长37里余。中都的中心位置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

金中都皇城(图片来源:《古都北京》王

金中都宫城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皇城中有西苑(同乐园)、东苑、南苑、北苑,东北郊有大宁宫(后来成为元大都的中心)。而如今的莲花池为当时金中都城外一方圆不过三里的湖泊(金中都图因只绘至城墙范围而未表示该湖泊),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湖。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今莲花河),不过数千米,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蓟城近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池遗址公园。

将大定、贞祐年间(—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西城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现在此处辟有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

金中都与现位置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

元大都

蒙古势力起来后,逐渐向中原拓展,攻下金中都。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其东南部在古代为大片沼泽,西南部接近太行山,地势较高,东北和西北分别可通向南口和古北口,这一地形可据可守,蒙元遂在金中都的东北处建立新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复原图(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

元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都城采取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的传统形制,皇城位于中央偏南,并以宫城的中轴线作为全程规划的中轴线。采取先规划,后建城的理念。

元大都尽量依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来进行布局:城市的主要市场位于漕运终点——积水潭(海子)东岸的“斜街市”,而皇宫则位于太液池、琼华岛东侧,这样既形成了“面朝后市”的格局,又是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总体布局与水系完美结合,实现人工与自然的交融。此外,按“左祖右社”之制,于大都城齐化门(今朝阳门位置)内建太庙,平则门(今阜成门位置)内建社稷坛。

元大都太庙和社稷坛平面图(图片来源: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复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元大都街道胡同示意图(图片来源:《北

今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就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而且它还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沿河岸可以步行观赏包括“海棠花溪”、“蓟门烟树”等在内的诸多景点。

明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本,并有所发展。

明北京城复原图(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

明初为便于防守,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了日后的北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

此后,因皇城和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嘉靖年间,由于蒙古骑兵多次南下,大大威胁到北京城以及天坛等重要坛庙的安全,同时北京城的人口大量增加,内城外居民日益稠密,因此明世宗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加筑外城。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了特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

明北京与元大都位置变迁示意图(图片来

明北京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采用“前朝后殿”的形制,前朝三大殿,内廷有三宫,最后为御花园。另外,在宫城后面人工堆起万岁山(清起改称“景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有皇城,皇城是在元大都时形成的,元时叫“萧墙”,对皇宫起拱卫作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城根遗址公园,是迄今北京城内完全开放的最大的街头公园。著名建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天坛等均兴建于明代。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将乾隆时期京城全图与明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域。

清北京城复原图(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

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世界。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

清代北京城市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

清代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现今,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园。

三山五园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

当代北京城轮廓(图片来源:《古都北京

年,北平和平解放,旧城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得以完整保留。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1]王南.古都北京[M].清华大学出版社,.[2]李路珂,王南,李菁,胡介中.北京古建筑地图[M].清华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