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传唱了数百年。有许多朋友误将马致远笔下的“小桥流水人家”理解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实际是指北京西山门头沟的一座普通村落——韭园村,这里是马致远的老家。
马致远(约—约),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约与关汉卿、王实甫同年代,他是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的美称。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这首小令篇幅短小,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组织排列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马致远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马致远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他热衷功名却郁郁不得志,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此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既然“小桥流水人家”指的是门头沟的韭园村,那么这首《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所说的就是“京西古道”。
“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李白(存疑)的《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京西古道从北京向西延伸至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原本是当地村民出入的必经山路,到了元朝和明朝,京城人口日益增多,商业繁盛,官方和商家集资修筑了这条道路,用山石铺砌路面,宽约2米左右,成千上万支驼队和马队踏过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送煤炭、石材、琉璃等货物,历经数百年,成为一条十分重要的商旅和军事通道。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为北京西山,亦简称京西,是北京西部的天然屏障,也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重要通道。连接京西重要军事设施、宗教场所和数百个自然村落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主要繁荣于明清年间。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的开通,这些古道渐渐冷清,但近年来,这里却成了人们户外郊游的好去处。
京字的本意是筑在城关的瞭望、预警高台,后来引申为京城、都邑之意。《说文解字》解释说:“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象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京华,因京都是文物、人才汇集的地方,所以称京都为“京华”。京畿,国都和国都附近的地方。
燕京是现在北京的别称。公元年,辽国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年改号“析津府”,作为辽国陪都,人称燕京。金国贞元元年(年),金国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为北京作为正式都城之始。金代迁都以来,北京西山成为煤炭资源的主要来源地,由此产生了来往于北京城与北京西山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北京京西古道景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依山傍水,景区以京西古道为背景,以沟壑山峦为载体,是融餐饮与人文景观游览、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风景区。(王建安摄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