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以来,门头沟区作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在“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引领下,建立文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考评机制,结合“创城”目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持续高位推动,不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转运模式初见成效。早在年,王平镇就已在全市开创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先河。利用“两次四分”的源头分类方式,各户在家首次分类后,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天定时用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一家一户“过筛子”上门收集,收集垃圾的同时对分类不合格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开展现场分类宣传和投放指导,并将其他垃圾再分出“可回收”和“有害垃圾”,统一运送至村内的垃圾暂存区。这就是“垃圾不落地”收运过程,从分类源头把关,形成了“王平模式”。近年来,门头沟区以“王平模式”垃圾分类经验为基础,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全面推广“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垃圾不落地”模式。各镇各村也积极探索垃圾分类途径,形成了各具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清水镇从“吃剩下的、用剩下的、能卖钱的”启动引导村民分类,让村民记得住、上手快、用得好,夯实源头分类基础。军庄镇开启“吹哨人”模式,垃圾分类员每天定时定点吹哨入户上门收集垃圾。潭柘寺镇赵家台村创新“烟头不落地”,在道路两侧墙上放置茶杯状“烟灰缸”,有效改善了烟头乱投问题;贾沟村自编《垃圾分类三字歌》,创新“红黄绿”分级治理等措施。王平、龙泉等镇试点分类垃圾“有价回收”途径,对分类合格的村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定期兑换生活用品。妙峰山镇陈家庄村创新蚯蚓养殖技术,实现“厨余垃圾不出镇”。截至目前,全区个美丽乡村创建村中,个村已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占比达到88.4%;12个村实行定点投放;4个村将上门收集与定点投放相结合,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收运。“环境好了,垃圾有人收、有人管,厕所干净了,现在农村越来越好了”,清水镇洪水口村垃圾分类员说起这话既开心又自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带来的旧貌换新颜,刷新了乡村“颜值”,为农民群众增添了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者:刘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