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崇山峻岭的大峡谷中,刘家峪沟和永定河的交汇处,属斋堂镇管辖。沿河城旧属真保镇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
沿河城村的形成与明代京城的军事防御有关。在建沿河城之前,此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记载,金代时已经形成村落。因地处几条山沟流水汇入永定河入口处,扼守几道山口水口,故古时称为“三岔(汊)村”。到了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北京周边的关口愈加显得重要起来。
沿河城地处刘家峪沟和永定河的交汇处,是重要的交通节点,易成为突破口,战略意义重大。明永乐四年()朝廷于沿城河口设千户所,景泰二年()于沿河口设官守备,所辖隘口有石港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洪水口和梨元岭口等17处。
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间(-),明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修建了两道防线,即从居庸关经京西到紫荆关、倒马关一线的内长城,设立了沿河城守备府,以确保帝都的安全。但蒙古俺答部的铁骑仍然故伎重施,绕过长城大举入侵京畿,在斋堂、沿河城一带大掠而去。明廷因此重新重视起了京西一带的军事建设,嘉靖三十二年(),沿河口升格为守备公署,后来在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间,由时任蓟州都督同知的戚继光在东起沿河口西梨元岭一线建空心敌台十五座,烽火台六座,并分兵驻守在总厂四十公里的防线上,其文物遗址时至今日仍是境内旅游的一道风景线。为了加强防御,官兵们一代代的戍守,万历六年(),朝廷下令建立沿河城。
沿河城村坐落于南面城子陀与北面的永定河之间,依山傍水,整个村落地势较为平坦,南面地势有所升高,山脉与河流为古村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沿河城村选址美中不足的是洪水的防治,整个村落南面高于北面,南北城门为水门。由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灾,居民损失严重,因此位于南面山坡上的南门已经堵塞,只留下北门一个水门。
沿河城作为一个军事要塞,建有城墙防御工事,整个村落被城墙完全包裹,其防御的特性使其选择村落形态时尽量减少边界的长度以便于城墙环绕,因此整个村落呈现出防御性集中式的布局。沿河城村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周长米。东西设城门,东门为“万安门”,西门为“永胜门”,南北设有券形水门,四角建有角台。沿河城的东墙、西墙、北墙为直线,南城墙为弧形,沿河城城墙扶山带水,呈南高北低的D字形,城门以花岗岩条石为基座,其上垒以青砖。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筑,外包紫红色火成岩。
现村落向北侧永定河畔和西侧发展。沿河城村整体空间格局并没有严谨的几何特征,村落内地形变化比较平缓,房屋排列沿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布置。主要街道为两条东西走向的前街和后街,与之相连有南北走向次巷道,多由琐碎的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石板砌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