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积极探索兜底保障新路径,“一户一策”为困难家庭提供精准救助,针对老人实际需求引入慈善组织开展关爱项目,结合受助对象特点为其搭建就业桥梁,促进弱有所扶、老有所乐、才有所用。 

  一户一策 弱有所扶 

  “过去,我们一家四口人三个行动不方便,我前两个月还摔了一跤。现在,安上了这个扶手,心里踏实多了。”家住清水镇杜家庄的兰大爷摸着安装好的台阶扶手高兴地说。 

  兰大爷今年79岁,患有心脏病,每天出行需拄拐杖。老伴杨阿姨今年76岁,视力退化。年,兰大爷申请了最低生活救助,每月领取低保维持生活。年初,兰大爷的儿子因中风瘫痪回到家中养病。家里的台阶以前修得较高,一家人出入很不方便。此前,兰大爷家房间已经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再次申请改造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统一安装。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优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决定联系厂家,为兰大爷家安装安全护栏。从门头沟城区到清水镇,开车就要2个多小时,社工周晓带着安装队员前往测量,反复与厂家沟通,终于在3月份安装完毕。 

  对兰大爷家的个案帮扶,是门头沟区近年来精准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年开展精准救助服务工作基础上,年门头沟区申请福利彩票公益金万余元,引入3家社会工作机构,按照“一户一策一档”原则,开展全区范围的入户调查、评估建档、个案帮扶等精准救助服务。截至目前,为约户新申请社会救助对象建立帮扶台账,同时对已建台账的户社会救助对象及户困难群众进行不少于户次的定期回访。同时,在享受城乡低保、特困、低收入待遇家庭中,选取不少于户开展个案帮扶,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26个专业小组活动、52个社区活动。 

  心系空巢 老有所乐 

  “奶奶,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80了!” 

  “看您气色真好!一点也不像80岁,尤其这件粉色衣服,显得您年轻了10岁!” 

  “我身体还行!除了腰腿疼,其他都没大毛病,就是老伴身体不好,高血压、糖尿病、小脑萎缩,上个月因医院……”在雁翅镇青白口村村民崔奶奶的家中,门头沟“耆乐融融”项目的志工一边为杨爷爷崔奶奶理着头发,一边和老两口聊天。 

  10多分钟的时间,杨爷爷的头发就理好了,志工夸爷爷理完发更帅了!一直不苟言笑的杨爷爷终于露出了笑容。该换崔奶奶了,奶奶坐在凳子上,开心地说:“今天,我俩可享受一回了!”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雁翅镇青白口村已经并不新鲜。年,区慈善协会联合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龙泉、潭柘寺、雁翅三镇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辖区龙泉务村、太子墓村、桑峪村等6个村的空巢老人进行摸底调查,最终确定在老人人数最多的青白口村拓展“耆乐融融”助老项目。 

  据介绍,截至目前,“耆乐融融”项目已开展5次,余人次志工通过理发、健康咨询和入户访视等形式,服务老人余人次。 

  搭建桥梁 才有所用 

  “我被录用了!谢谢你们,谢谢……”在得知自己被保安公司录用后,来自四川的流浪人员张磊(化名)一遍遍向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们说着感谢的话语,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年轻人,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张磊今年30多岁,在失去工作后流浪至门头沟区,被民警送至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进行救助。在救助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张磊不爱说话,而且不同意返乡回家的救助方案。在反复耐心交流中得知,他家中已没有亲人,由于失业后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才在街上流浪。 

  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立即启动受助人员帮扶机制,一方面了解张磊本人的就业意愿、个人能力等情况,一方面联系有用工需求的单位,向他们推荐了张磊。在经过面试后,张磊正式被一家保安公司录用,至今已在保安公司工作近两个月,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有了公司提供的宿舍。 

  为将单纯的临时脱困转化为长久的生活保障,区接济救助事务中心制定了受助人员就业帮扶策略,联系一些农业种植单位、畜牧养殖单位、保安公司等企业,请企业根据受助人员能力及特点提供合适工作岗位,累计成功帮助了17名受助人员走出困境,自食其力,从源头上减少反复流浪和重复救助,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减轻了社会负担。 

  今后,门头沟区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紧扣“七有”“五性”需求,抓住社会建设与民生保障的基点、重点、创新点,坚持精准发力,强弱项、补短板、促转型,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责任编辑:胡术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