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中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702/9133974.html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持续奋斗里书写。

翻开过去五年的成绩单,坚持生态立区的门头沟,始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把保障首都西部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生态涵养功能持续提升。

重温过去五年的民生情,坚持文化兴区的门头沟,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擦亮“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成功实现三年创建首都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双达标”,推动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回望过去五年的创新路,坚持科技强区的门头沟,瞄准绿色发展之路,与一批“高精尖”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五年来,门头沟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书记蔡奇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保持定力和耐心,从“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全区各项工作不断实现跨越,形成了“紫气东来门头沟”新态势,努力闯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国道新线高速公路施工现场

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促富民

站在永定河畔,遥望巍巍太行,一道绿意盎然的首都西部生态屏障赫然屹立……门头沟坚持生态立区,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严格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赋予的功能定位,把保障首都西部生态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推动生态涵养功能持续提升。

年,随着大台煤矿退出,京西最后一座煤矿谢幕,北京就此挥别近千年采煤史。群山并未因此沉寂,一场声势浩大的矿山修复行动随之展开。五年来,门头沟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14个项目、46个治理区,共计.62公顷。

在修复废弃矿山的同时,门头沟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10.4万亩,居全市第二。全区林地面积达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8.08%,百花山保护区已知高等植物种,重点保护植物64种,野生脊椎动物有种,其中不乏黑鹳、金雕、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区之一,门头沟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大氧吧”和“后花园”。

治山、造林、理水三管齐下,多年来,门头沟区坚持把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水生态环境建设“一号工程”。通过统筹区域内的中小河道不间断实施系统性生态治河项目,多名河长全方位巡河守河。随着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配合做好生态补水,使永定河再现碧水长流壮观景象。目前,永定河周边一公里植被覆盖率3年增加6倍,地下水位比年提高10.81米。随着永定河水质不断提升,苍鹭、白头鹎、黑尾鸥、红嘴鸥、黑鹳等珍禽异鸟纷至沓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永定河生态走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五年来,门头沟区谨守“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鲜明底线,拆除违法建设.27万平方米,腾退土地.22公顷,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标准基本无违建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建立“1+9+N”生态文明组织架构,成功摘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36项指标已全部达标。

门头沟在“守”住绿色家底的同时,优先利用矿区的“低效”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采取“点状供地”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乡村振兴产业用地需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机制研究和实践,初步测算年度门头沟生态产品价值为.25亿元,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标准,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以创新促升级,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未来,门头沟将强化理水治山、护蓝增绿,塑造全域绿色生态新空间,高水平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持续推进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实施森林提质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推广高碳汇树种,提升林木碳汇能力,打造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强化科技赋能,推动灵山、百花山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以更高标准、更严举措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文化兴区锻造精品展新颜

文化底蕴深厚的门头沟,把文化建设贯穿地区发展全过程,以自然资源和人文符号为载体,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建设为抓手,对文化遗产连线成片保护并进行活化利用,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旅品牌。

五年来,门头沟倾力打造“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梳理形成48个重点项目。持续举办十五届永定河文化节和十二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发布1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出台《老宅院保护管理办法》和保护利用方案,与金隅集团、故宫博物院、市文物局共建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促进文旅产业发展,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同时,成功打响“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连续举办五届精品民宿推介会,全区“小院”达76家,覆盖51个村,盘活闲置农宅余处,吸引大批游客到门头沟山里寻觅乡愁。

“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百花山社

五年来,门头沟加速培育科技赋能的文商旅农融合体验产业,整合全区及对口支援地区多种农产品,推出“灵山绿产”品牌,成为市民到京西旅游的特色伴手礼。以高品质文旅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

深山里的雁翅镇立足“农游合一、文游合一”发展道路,依托现有精品民宿、农业产品等资源,建立自己的镇域品牌——雁翅优选,并注册商标,全面推介区域优特农产品,提升优特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雁翅优选农产品涵盖太子墓苹果、淤白水库鱼、泗家水香椿酱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雁翅镇的品牌打造只是一个缩影,下一步,门头沟将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等各类资源,整合旅游开发的生产要素,持续擦亮区域文旅品牌。

雁翅镇田庄村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

年,距离北京城区多公里的斋堂镇马栏村“红色记忆”书屋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深山区第一家实体书店。红色书屋的开放,既是门头沟创建红色品牌旅游景区,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要平台,又成了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好去处,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门头沟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即将规划建设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新馆将成为长安街西延线永定河畔的文化灯塔。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也得到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资源得到更全面的挖掘,为推进文化兴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门头沟正在筹备的“首届京西山水嘉年华”和“首届永定河生态发展论坛”,将融汇一山一水优势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讲好西山永定河文化故事的同时,彰显永定河文化魅力,促进文旅消费,助力京西山水嘉年华文旅活动品牌打造,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成果普惠人民群众,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逐步形成“紫气东来门头沟”新态势。

科技强区转型蝶变拓宏图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门头沟坚持科技强区,瞄准绿色发展之路,与一批“高精尖”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年11月,81家公司集体“敲钟”,正式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北京地区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正是门头沟的高新技术企业——恒合股份,企业的成功上市,也为门头沟发展“专精特新”,实现快速起步、弯道超车提供机遇,并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两区”建设、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政策红利加快落地,《门头沟区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实施意见》的出台,为推进京西创业兴业注入强劲活力。

门头沟通过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质产业和项目落地,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医院西山园区项目,打造世界级医疗器械创新高地。与百度、华为、普洛斯、京东、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8K”超高清示范园、百洋医药集团、国际医疗器械服务领域头部企业奥咨达北区总部成功落户,进一步明确了“三大细分”产业领域,加快了高精尖产业要素加速集聚。年1-2月,中关村门头沟园规上高新地均产出率41.65亿元/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0.1%,增速全市第二位,生态涵养区第一位;劳均产出率61.5万元/人,同比增长41.7%,增速全市第二位,生态涵养区第一位。

一个又一个行业领军企业在门头沟崛起,年初,北京市发布的第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名单,企业总部和智造创新中心位于中关村门头沟园的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芯盾时代,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以人工智能赋能信息安全,助力客户打造安全、智能、可信的业务体系。致力于人工智能触感技术的北京他山科技有限公司,正全面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发展成为国际人工智能触感技术的创新高地。从事各类高精度传感器产品设计与封装测试的北京七芯中创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及东南亚多个地区和国家……截至目前,门头沟共有专精特新企业52家,其中市级“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

五年来,门头沟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从成功纳入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与“高精尖”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到依托中关村门头沟园,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批创新创业的“金凤凰”,正成为区域经济再发展的新动力。

未来,门头沟将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聚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市“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做强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搭建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高起点规划建设门头沟新城商圈,努力在京津冀产业体系中形成特色优势,构建首都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

红色党建坚守初心筑华章

作为革命老区,门头沟创建了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诞生了京郊第一个县级党组织,开辟了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多年来,全区上下一直坚持把“红色门头沟”党建作为干事创业的主线,通过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在革命战争时期,门头沟人奉献了“一腔血”,在首都建设发展的新时代,门头沟人进一步彰显“听党话跟党走,讲奉献争第一,守生态绿富民”的“红色门头沟”党建内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水峪嘴是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一座古老的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以采石为主导产业。后来随着环境差、粉尘多也让村子“蒙尘”,水峪嘴村进行产业转型,决定放弃传统开采业,从“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走向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新发展道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古道文化和永定河文化,水峪嘴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精心打造京西古道景区,改造升级散落山间的闲置老房,打造充满现代气息的民宿。年,水峪嘴村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万元,带动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门头沟牢记把革命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历史责任,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群众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教育精品区建设,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与西城区携手开拓北京八中教育模式,成功引入清华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居全市第一,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

紧抓党史学习教育契机,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扣“接诉即办”高频问题补短板,项区级重点民生项目扎实推进;安排1.55亿元专项资金精准投入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改善,真正实现“创城为民、创城惠民”。

实施63个村、1.6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完成29个村山区农民搬迁。有序流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累计成交产权交易项目70个。“灵山绿产”及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纳入“北京优农”品牌体系。打赢低收入精准帮扶攻坚战,45个低收入村、户人如期脱低,连续3年市级绩效考评成绩名列前茅。

在红色党建引领下,门头沟区锐意进取、拼搏奉献,凝心聚力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在全市“五子”联动中找准定位,努力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创新之路。

未来五年,门头沟将更加深入落实首都发展大蓝图,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更深入人心,首都西部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坚持文化引领,打造文旅品牌,以全区之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高质量发展,逐步打造长安街西延线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永定河文旅体验产业带。使得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以“接诉即办”“创城”为抓手,不断完善城乡精细化治理体系,缩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使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在“紫气东来门头沟”新态势的引领下,门头沟坚定“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的发展战略,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必将奋力续写出“绿水青山门头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百姓说变化

刘思阳(原北京金龙泉泵业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现北京中关村京西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负责人)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原来是水泵厂房,是一家做供水设备、传统水泵的公司,成立于年,是过去比较有名气的“京西十大厂”之一,也是“十大厂”现今唯一一个还存活的“独苗”。年3月,我们和中关村京西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对厂房进行了改造,成为一个复合型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公司所有14名产业工人转变为园区的物业服务人员。我个人也经历了职业的转变,从原来的业务销售员,转变为园区的招商和运营负责人。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是在新的政策和市场下,我们从传统制造业转变成新型科技服务业,符合门头沟的产业升级背景。从我个人角度说,工作也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现在更多的工作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包括和企业签订入股权,用产业的增值来提高企业的利润等等。以前就是很传统单一的工作,比如每年背多少销售量。现在给的是没有“天花板”的空间,这个产业给人无限潜能。

长安街西延线边上的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

基层筑堡垒

党建引领让炭厂村由“黑”变“绿”

妙峰山脚下的炭厂村,村民曾祖祖辈辈以烧炭为生,村名便是由此得来。这个曾经戴着低收入帽子的小山村,转型发展休闲旅游,山区变景区,村民变股东,实现了贫穷小山村的美丽蜕变,探索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炭厂模式”。

妙峰山镇斜河涧铁路广场

炭厂村的转变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而其中的带头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

“从村名就能知道,炭厂村过去以烧炭为生,烧炭业凋敝后,村子就成了一个荒山沟。”邢卫兵说,炭厂村是明清时期供应皇宫取暖的主要烧炭基地,村落四周曾遍布炭窑40余处。因烧炭污染大,对环境破坏大,新中国成立后就停止了,但炭窑还在,炭窑遗迹成为人们回顾村庄历史的一个触点。

炭厂村走到现在,共经历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一次是从烧炭向大农业转型,开始种植杂粮和豆类。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从大农业转为种植红果,完成第二次转型。第三次是从年起,炭厂村确定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产业,这次决定全村命运的转型恰恰由邢卫兵和村党支部推动。

“咱村的3条山沟里有丰富的植被、潺潺的山泉,这不就是最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吗?”邢卫兵带领几名村干部钻进荒沟,背着大绳、水和干粮,蹚着齐膝深的野草,发掘沟里的“宝贝”——山泉、怪石、奇花异草。

开始的时候,基层党组织的披荆斩棘并未得到村民认可。相反,传出不少质疑声:“离城区这么远,搞旅游谁来呀?”邢卫兵回答得很坚决:“要发展,就不能裹足不前!”

年,神泉峡景区开工建设,工地成了邢卫兵的“家”,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吃饭没准点,落下了一身病却还坚持工作。神泉峡景区雏形乍现后,吸引了不少投资人的目光,投资人找到邢卫兵。但邢卫兵坚决拒绝:“建景区是为了让村民共同致富,我们要让村民自己经营景区。”随后,炭厂村出台股份合作制办法,村民以资源入股,年底按利润分红。村民人人都是股东,支持景区发展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年底,邢卫兵和村两委班子又设计打造了神泉峡人工冰瀑,当季就吸引来2万余人次的游客,景区门票收入达70多万元。景区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景区解决了45人就业,25户村民吃上了民俗接待的旅游饭,一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年底,村里人都领到了分红。65岁以上老人还享有每月元生活补助。”村党建助理员付尚华说。

如今,59岁的邢卫兵依然闲不住,又带着大家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这不,去年国庆节,邢卫兵在景区当上了“红色导游”。每到一处,他都能绘声绘色地把怪石、美景、山泉、花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导览过程中,他特意在山间的八路军雕像处多停留了一会儿,为游客讲述着这里的红色文化。在邢卫兵的带领下,游客们走过虚拟的“战场”“防空洞”,来到了红色文化纪念馆。看着展板、实物和雕塑,不少游客的神情变得肃穆起来。一旁的邢卫兵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挖掘红色文化这步棋,炭厂村又走对了。

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村民腰包越来越鼓,邢卫兵的鬓角已生华发,可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当村支书,就是要为村庄发展、村民增收铺好路、搭好台,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邢卫兵说,自己还会继续努力,把当年的誓言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果实”。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张骜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60.html